今年南方的夏天感覺比往年來得要早一些。剛進入六月,午後的太陽過於猛烈,灼熱的高溫仿佛能讓空氣蒸騰。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很多朋友這期間的食欲也愈發下降。俗話說:“脾胃差,百病生。”要應對暑夏,首先就要從強健脾胃開始,這個時候就可以煲酸梅湯。
酸梅湯不僅除熱送涼,生津止渴,而且湯色清亮,顏色誘人,是消暑的佳飲。中醫所說的【酸甘化陰】,就是把水分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津液達到滋陰的效果,幫助身體收斂元氣。
夏天喝酸梅湯的風俗歷時悠久,相傳在乾隆時期就開始盛行。
“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說的便是清朝的酸梅湯。
冰盞兒(又名冰碗兒)是以生黃銅製成外面磨光的蝶形碗兩只,敲打時夾在手的中指、無名指中,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不斷挑動敲擊下麵的碗,使碗發出清脆的“滴滴、噠噠”聲,有抑有揚有節奏。
街巷裏張羅著傘布,案上放歌銅碗冰盞兒,小販們會招攬你來品嘗冰鎮過的“鹵梅水”,在酷熱難耐的夏日裏,堪比現代人到星巴克點一杯星冰樂,一碗下肚,舌冰齒冷,涼人心脾。這是屬於那個年代的一種潮流。
《穆桂英掛帥》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世間情動,
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噹啷響。
酸梅湯入口,舌尖先是觸碰到一股清冽的酸爽,眉頭不由的輕皺,卻振奮心脾,全身舒爽。
那種感覺就像是喜歡上一個人,往往因為他恰到好處。暑夏熱毒,他的出現剛好是一碗加了冰的梅子湯,為你帶來了清爽。說出來不過只是喜歡二字,但心裏有甘甜也有酸爽。
以前也曾買過酸梅湯粉末,只泡制了一次就扔在了角落裏,好喝的品飲最終還是要自己現做。
也曾經試過將楊梅代替烏梅熬水製作,發現確實不及烏梅爽口。不同的烏梅之間的好壞差異也大,判斷方法便是簡單清洗之後,溫水泡上兩個鐘頭,手指輕攆,皮肉不易分離、肉或粘膩則為上佳。
選好了烏梅打底,再加上山楂片、甘草、陳皮、薄荷葉、桑葚干、以及些許桂花干,根據個人口味偏愛也可以加入冰糖,然後按照尋常煮法入鍋,加水大火熬制、出鍋後撒上桂花幹,一碗佳飲就成了。
鍋具選擇上杜絕鐵器,以砂鍋最佳。
出鍋的酸梅湯一是靜置二是放涼,想有透心涼的效果適度加冰塊拔一拔即可,放冷藏裏過度冰冷反而影響口感。
熬一鍋湯色醇紅,入口酸而不澀的正宗酸梅湯,為這個盛夏增添一縷清涼才算是不負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