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習慣的日遷月移,現代人偏離養生之旨越來越遠,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體質下降。
如今兒科病越來越難治,越來越複雜。有感於《內經》“上工治未病”、“病若成,雖有良工,半死半生,譬猶渴而掘井猷,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又常見一些兒科病本屬輕症,而經誤治漸入膏盲。
遂淺述傳統養生之旨,以求防病於未然!
壹
第一、多食傷脾胃
過分嬌慣,舐犢過愛,是現代育兒的一大錯誤。
許多父母唯恐餓壞了孩子,餵食過多,導致孩子的脾胃受傷。
“若要小兒保平安,常帶三分饑和寒”,祖輩傳下來的育兒方法,現代人卻很少贊同。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多食反而加重脾胃負擔,久而久之,孩子厭食,父母更強食之,或求著哄著喂飯,吃飯像打仗。
脾胃乃後天之本,脾胃虛損,則營養不良,孱弱、羸瘦、腹瀉等病發生。
第二、零食過多,甚至只吃零食不吃飯
零食中含各種添加劑,曾見有小兒過食零食,如泡泡糖、口香糖等,致病發再生障礙性貧血而死亡。
第三、亂用補品
年輕父母喜歡給孩子買來許多補品,若非確有需要,實在不必額外狂補。
第四、過食寒涼
養生之旨,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夏天陽氣在外,外熱而內寒。
夏天地下井水是寒的,而冬天則是溫的,即是明證。
而夏天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吃冷飲、冰塊。久之,腎中元陽漸耗,脾胃之陽漸虛,便溏、腹痛、腹泄等脾胃系疾病及心腎疾病,就危害人的健康。
兒童過食寒涼,還會引起將來的痤瘡、痛經、不孕不育、強直性脊柱炎等,甚至會帶來終生疾患,許多病因都是小時候種下的。
贰
小兒發熱感冒是常有的事,不必過分在意。
老人們常說:“小孩發燒是長身體的。”
中醫有說是變蒸,是小兒長身體的正常生理現象,但要注意和小兒病理現象區分開。
“三十二日逢一變,六十四日逢一蒸”,有的孩子出生後每三十二日、六十四日會體溫增高,乃是身體變蒸生長,自然之象。
可是現在的父母,一遇到孩子風吹感冒,馬上去醫院、診所,主動甚至強烈要求輸液、打抗生素,要求用最好的抗生素。
第一次用藥,馬上退熱了。
但他們豈知,一次的抗生素進入身體,以後每次感冒都必會發高熱,必須用更大劑量的抗生素才能控制。而感冒越來越多,長期輸液依賴抗生素,嚴重影響身體的發育,為難癒痼疾留下無窮後患。
比如感冒纏綿、扁桃體腫大、鼻炎、肥胖無力、羸瘦、肺炎、心肌炎、腎炎、肺心病、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等。
抗生素進入身體,去調動身體中的元陽去抗表邪,就象調動守京城的御林軍去邊防打仗,致小兒元陽損傷。
而從未用過抗生素、激素的兒童,體質很好,極少外感。即使偶有外感,也可不藥而愈,很少發高熱,至多一天、半天不愛活動,睡上一覺就好了。
叁
人身之火乃相火、元陽,當其位此火愈旺,則身強體健。
凡發熱者皆不當其位,如火當位則在釜底,能運化消穀;不當其位則炎於釜上,發熱上火。
很多人不經醫生處方即用板蘭根、銀翹片、雙黃連等清熱解毒藥,想當然地認為發熱即用清熱,一上火就用清火藥,其實是錯誤的。
火歸本位病自愈,熱自退,何用清熱!
許多人常服板蘭根沖劑以預防感冒,更是錯誤!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感冒乃表陽虛,榮衛不和,藩籬失固。感冒有風熱、風寒、春溫、秋燥、夏暑、冬溫之分,久用寒涼之藥,不唯表陽不固,而且裏陽漸虛、脾胃虛寒,造成食納不佳,便溏腹瀉,面色漸萎黃晦暗,影響生長發育。
外感因小兒本氣自虛,當以扶正調和榮衛為治,絕不可濫用清熱解毒!
肆
小兒體溫調節能力差,若溫度變化太突然的話,必定感冒。
出汗之後不能馬上沖涼,因為出汗時毛孔張開,馬上洗冷水澡、吹風扇或空調,風寒即從毛孔進入身體,輕則引起感冒,重則血脈凝滯,引起經絡不通、肢體萎廢、中風、肌無力等重症。
“汗出當風”、“沐浴當風”,乃古人養生之大忌,睡中不可直對吹風扇、直對吹空調,切忌、切忌!
伍
春天穿衣不可薄,秋天穿衣不宜厚。
“春捂秋凍”是從古至今正確的養生方法。
另外,女孩子春天過早穿裙子,是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之一。穿衣過少、過露更是盲目追求美的一大誤區。女孩子屬坤,宜靜宜藏,才能厚德以載物。特別肚臍是生命的根蒂,絕對是不能露的。
古訓:“男不露臍,女不露肉”。
第一是傳統文明要求對別人的尊重,第二是為了健康。
試想,哪有把樹的根刨出來,而求其茂盛的?
陆
要適應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我們要讓孩子適當煆煉,慢慢培養孩子適應自然的能力,而不是營造一個溫室。
許多家庭為孩子打造了“溫室”,讓孩子與外界隔絕,盲目講衛生,甚至認為外面的所有東西都不衛生。但是孩子早晚都是要步入社會的,到處都是沒有經過消毒的空氣,怎麼可能不接觸細菌?
防病之法:唯養吾浩然正氣!唯宜養正,才能健康。“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一正壓百邪。
以上這些真正的養生方法,都出自《黃帝內經》,並且這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