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節氣交替,氣溫忽高忽低的時候,門診裏就會擠滿發燒咳嗽的孩子。
有好多孩子在燒退之後,沒有其他什麼不適,就是斷斷續續地總在咳,嚴重時能持續幾周,甚至個把月,家長們操碎了心,能想到能買到的藥也都用了,可就是不見效果,真是心急如焚,可又束手無策,擔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體質特別虛弱,免疫力特別差,擔心會不會發展成肺炎,甚至其他更嚴重的疾病。
在與家長的交談中,我發現孩子之所以久咳不愈,用藥不當是一方面原因,還有很多是由於孩子生病期間的養護方式和觀念不正確。
「過則為災」
《傷寒論》裏提到:“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損穀則愈”。
很多孩子在感冒發燒期間,沒有胃口吃飯,稍微吃點東西就嘔吐,即使燒退之後,也還是這樣的狀態。這時候就是“脾胃氣尚弱”,消化不了什麼食物,最好的飲食其實就是簡單的米粥配點青菜,甚至餓一兩頓,也有利於孩子的病情恢復。
可是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家長看到孩子吐了,覺得孩子沒進食物會餓壞,吐完馬上又給喂回去,結果就是再吐;孩子生病剛剛好一點,家長覺得生病後的孩子是虛弱的,總想著要雞鴨魚肉給補補身子,結果剛退的燒又起來了,咳嗽也加重。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大人在生病的時候沒胃口,好像也不會強迫自己多吃東西,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家長反而亂了陣腳。
也有家長會說:“醫生啊,我們就是這麼做的,沒給孩子多吃,儘量給孩子清淡的飲食,可還是沒效果啊。”經過仔細的瞭解,馬上就會發現,雖然孩子的飲食清淡了,可是飯菜量可不少。
所謂的“沒有多吃”,其實是父母認為的比平時吃得少一些,但是這個標準是有問題的。如果孩子一點胃口都沒有,那麼哪怕是吃一點點,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多餘的。這個量的多與少,不是以大人的主觀感受來判定,一定是以孩子當下能夠消化吸收的能力來衡量。
為什麼現在很多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這類營養富集型的病人都已經改吃素了,可是指標還是下不來?
因為攝入還是大於消耗。
「晚餐太豐盛」
俗話說健康的三餐是:早餐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
這句被大家天天掛在嘴上的健康飲食觀,卻極少有人做到。也是,看看孩子這一天的餐飲吧,因為上學了,晚上作業做得晚,第二天難免要多賴會床,早上就跟打仗似的。
孩子起晚了,路上要堵車,早餐也沒法安心吃,經常就是在路上、車上扒拉幾口,算是完成了任務,有時候來不及乾脆就不吃了;到了中午,學校食堂裏的飲食其實也還好了,畢竟也能管飽,但是在家長和孩子的眼裏,學校裏的飲食充其量就是工作餐,難吃還沒營養;晚餐,那是一天當中唯一能夠安心享受的時刻,為了孩子能多吃點,為了補回孩子一天當中缺失的營養,家長們可真是費盡了心思。平時倒也罷了,趕上孩子正在生病中,或者生病初愈,那這一餐美食可就真害了孩子。
大家生活中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晚上吃得太過辛辣肥甘厚膩,第二天早上的舌苔往往是厚膩的,嗓子裏總有痰咯出。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到了晚上,人體的臟器進入低消耗的狀態,尤其是進入睡眠之後,此時脾胃運化產生的一些代謝物,比如痰飲,就會儲存在肺裏。
所以晚餐越豐盛,脾胃的負擔越大,產生的痰飲越多,痰飲在人體平臥的時候就會刺激我們咳嗽。很多孩子夜裏、清晨猛地幾陣咳嗽,夜裏睡覺翻來覆去不踏實,都來源於此,有孩子的家長可以去觀察一下是不是有這個規律。
「日常症狀易疏忽」
還有一點咳嗽,只要不是特別難受,孩子並不會覺得自己還是個病人。在學校裏,會如往常一樣跟小夥伴們瘋跑追逐,跑得急了,停下來就是一陣猛咳,咳完繼續瘋;出了一身汗,若老師沒有及時發現並更換濕了的衣服,過不了多久,孩子又不停地咳起來;放學了,大家都在沙池裏玩水玩沙,孩子可以邊咳邊堆著城堡。
儘管家長一再提醒咳嗽還沒有好,不要跑得太劇烈,不要玩水,出汗了要及時擦幹,但他們還只是孩子,在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和行為還不能去覺察和控制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多去留意並幫助他們去避免這些可能加劇咳嗽的因素。
還有一些時候,明明知道孩子的咳嗽還沒有痊癒,但是因為週末已經安排好了戶外的徒步、遊玩、聚餐等等活動,所以抱著僥倖的心理,讓孩子過度疲勞地去度過這個週末,導致病情再次反復,這就是父母的失職了。
回到咳嗽這個症狀,家長們總是談咳色變,一說到“咳”就要聯想到“肺炎”。那為什麼會咳嗽呢?
先拋開“細菌性咳嗽”、“病毒性咳嗽”、“支原體感染”這些醫學名詞不說,也不提什麼“肺熱咳嗽”、“陰虛燥咳”、“風寒咳嗽”,我們可以想想這些平時咳嗽的場景:一不小心米粒吃進氣管裏,開始咳嗽了;喝水急了,嗆著了也是一陣咳;頭天晚上吃了火鍋,第二天痰很多,也要咳嗽;天氣熱了,跑了會步,感覺嗓子很幹,也得咳嗽一會。
這些咳嗽的情況,恐怕很難用大家熟知的“中西醫病因”來對號入座,但是不難發現,好像只要呼吸道裏有異物,人體就會選擇用咳嗽的方式來把這些異物排出來,只要排出來了,咳嗽的反應也就停止了。
再比如打噴嚏,灰塵進鼻子了會打噴嚏;柳絮進鼻子了也會打噴嚏;剛走進空調房,也會打噴嚏;早晨從熱乎乎的被窩裏出來,也會打噴嚏,我們現在習慣性地稱之為過敏反應,具體怎麼定義並不重要,對於人體而言,就是異物(冷熱不均也是無形的異物)進入了鼻腔,身體要通過噴嚏的方式產生鼻涕把這些異物排出來,通過打噴嚏,全身都會用力,使得體溫升高,這樣也能阻止寒邪侵入人體。
如果這麼來看人體,你就會發現,原來發燒、咳嗽、流涕、腹瀉等等,其實都是人體為了抵抗病邪,將邪氣排出體外的排病反應,而並非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病”。
如果把這些排病反應當成所謂的“病”去處理,那我們反倒是謀殺了正在救火的消防員。
正是因為知道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解決問題的是我們自己的免疫力、自愈力,藥物是在必要的時候幫助人體給一把順勢的力,所以我在門診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讓家長明白這些最基本的道理,而開藥成了次要的環節,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是空手而歸的。
之前提到的這些建議,不僅僅是咳嗽,孩子生病的狀態下,都是適用的。即使是在平時,家裏若能有意識地往這方面去做出一些調整和改變,孩子真的能避免生好多病。怕就怕心中沒有定見,把對孩子的愛用在了錯誤的方向上,這樣只會離健康愈行愈遠。
本文轉自希言館公眾平臺,作者:張學垠
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