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天是8月7日,值太陽到達黃經135°,乃交立秋,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是說立秋代表著天地萬物之氣從此而轉為收斂。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即謂立秋后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而感秋陰之氣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養生重點
立秋養生重在潤燥、養陰,亦需防“空調病”。
立秋時節,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使人出現咳嗽、皮膚乾燥、咽喉乾癢不適等,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立秋後,天氣沒有馬上開始涼爽,白天仍然高溫,而且暑氣逼人,因此立秋後有“秋老虎”之說。人們往往都還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卻容易患上“空調病”。
二十四節氣養生歌
秋高气爽节黄金,天气渐凉须当心。预防蚊媒染疾病,秋冻卫生换洗勤。饮食调理防腹泻,养肺护胃强健身。阳消阴长滋五脏,谨慎起居睡眠深。
起居養生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精神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運動養生
立秋后天地陽氣開始斂降,我們人體氣機也會隨之偏于收斂,所以此時運動切莫過量。茲介紹《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裏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養氣,健身強體之功效。
精神養生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訓而“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飲食養生
《素問·臟氣法時論》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雲:“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因此此節氣,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可根據個人情況擇用以下食療處方:
1.生地百合飲
【配料】生地30克,百合30克,排骨1條。
【做法】排骨洗淨剁成小段,與生地百合一起入鍋,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燉1小時,加適量鹽即可。
【功效】養陰潤燥,鎮靜安神。
【宜忌】適用于煩躁、口乾、皮膚干裂、盜汗等陰虛火旺者;畏寒納差而陽虛脾弱者忌用。
2.山藥枸杞鯽魚湯
【配料】活鯽魚1條,枸杞20粒,淮山藥250克,白酒5毫升,鹽、蔥薑、胡椒粉適量。
【做法】鯽魚洗淨,在魚身上抹少許鹽;平底鍋加入橄欖油,放入鯽魚煎至兩面微黃;砂鍋水燒開,放入煎好的鯽魚,加入蔥薑,加入白酒,再倒入去皮切塊的淮山藥,加蓋大火煮至20分鐘;把枸杞用清水浸泡,魚湯煮至奶白色後加入鹽、胡椒粉調味,最後放入枸杞關火。
【功效】潤燥滋補、滋陰補陽、增強新陳代謝;還可以降血脂、調理腸胃。
【宜忌】適宜多數人食用。
3.雪梨南杏仁海蜇湯
【配料】雪梨1個、海蜇皮60克、南杏仁10克、薑2片。
【做法】雪梨洗淨去皮去核,切6瓣;南杏仁洗淨,稍浸泡;海蜇皮切成細條,以清水浸泡,漂去異味,撈起擠乾水分;煮沸清水,倒入燉盅,放入所有材料,隔水燉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潤祛熱、化痰止咳、潤腸通便。
【宜忌】適用于乾咳、口乾、皮膚乾裂、鼻衄等陰虛火旺者;陽虛脾弱而有納差便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