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本质上是要去理解一种中医的语境,去跟文化结一段中医的缘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寒热温凉是中医里面永远不能略去的山峰。
历时两个月,第二期的中医入门学习班课程圆满结束。
学中医就像是酿酒一样,需要慢慢来。酒越老越醇,那一股香味,就算李白嗅到,都会寻门而来。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後止也”,学问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中医的学习如环无端,往往是在时间的积累之后,突然获得进步的欣喜。
两个月的学习,大家收获良多,也中医学习的路上也自己的独到见解。下面,我们跟大家分享学员韦春妮她自己在学习中医的路上的心得体会。
第二期中医入门学习班
学员学习心得
文 / 韦春妮
初步接触中医是2016年11月份的事情,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了有个奇怪的事情:某朋友的母亲急病去大医院,大医院都不敢接收了,换到一个以按摩为主的理疗馆按摩,身体居然好了。我们都在感叹中医中经络按摩治疗的神奇。接着,该朋友推荐我学习中医,从此我踏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想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把家人的身体照顾好。说来汗颜,学习中医到现在,我连简单的感冒都不敢确定自己的辩证是否正确,更别说照顾好别人的身体了。没有临床实践的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刚开始,按照朋友的介绍,买了《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书,可惜个人能力有限,这些书实在是看不懂,学习中医的进度就此停住了。
到了2017年7月份,终于得到一本好书《中医精髓图解》,书中的内容很丰富,完全是中医基础的完整版,学习了之后我对中医更感兴趣了,越发认真地去寻找合适的和适合我的中医学习资料。
我学习中医,都是自学的,里面有太多中医专业术语和生僻字,让我感觉学习中医困难重重,常常看到一个不明白的词,都要去查字典,比如:寒泻、积滞、行滞、宣窍、经络等等,往往这些词能让我困惑好久,果然如别人所说的“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学中医,讲究悟性”。这些困难让我越挫越勇,越发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一、对生病的理解:
中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正常人,健康的人,请容许我引用别人由内经的论述制定的正常人的标准:
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
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
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
4、大便每日晨起一行(肠道功能好)。
5、大便淡黄一天5-7次、睡时不小便(肾气旺)。
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
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妇子反之(阴平阳秘)。
凡此七条,过与不及皆为病象。
二、对阴阳五行的理解:
阴为看得见的,为形;阳为看不见的,为神;健康的正常人为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则会发生疾病。我国古代哲学的五行:木火土金水,运用到中医相应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味、五色、五季等,有相互资生、相互制衡的作用,简言之,可以用相生相克的原理去诊断、推断病情,指导治疗。
三、对八纲辨证的理解:
八纲是中医辨证的八个基本纲领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四诊收集起来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归纳、分析、综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长期用电脑,使我的颈椎总是很难受,我曾经给自己开处方:桂枝加葛根汤,另外加了鸡血藤和川芎,果然有用!
《伤寒论》中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的颈椎拘紧,前俯后仰都不利,认定为是太阳病。根据《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喝了第一剂之后,脖子转动就灵活了,太有效了!这个在我经过多次按摩、艾灸后只能缓和几天的颈椎病,通过一剂简单的汤药就能治好了。
四、学习药性
我先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为了更好的理解药性,我专门去同仁堂的饮片柜学习了两个月,从病人的各个处方中去揣摩病人的病情和问题,如果有病人拿着处方在我眼前,我大方地跟病人请教是什么病,并寻问对方的身体感受和病因,来判断病人的真正病机,并根据我推断的病机结合病人的处方来揣摩其中是用了《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的哪条方,其中各个药加减及其用法用量为何意。
由于我没有完整的学完《伤寒论》,很多经方都不是很熟悉,只能从药性去学习处方的用意,并加快学习《伤寒论》的速度。
五、懂得了药性之后,接着学习《伤寒论》
由于记忆力不像小时候那么好,背诵不来那么多内容,我只能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着重在理解贯通。
阅读条文时,每个条文都是说临床表现、病情、症状、病因,我一边学习条文,一边学习分析该条文病人的临床症候,从而判断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根据条文的六经总纲,自己在心里模拟了一便病人的所有情况,做了一次辨证论治。
六、学习中医的四诊
粗浅学习了中医的四诊后,我在临床症候中还是很难把握病人的主要病机,往往病人有多个病机,觉得这个也对,那个也没错,比如病人的体征是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就大大地影响了我的判断,没有像《伤寒论》教科书上的那么典型,往往在下手治疗时就犹豫不决,不敢下手。
只能说我的知识和临床经验都太少,学习还不够完善,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我并没有真正经病人看病,只是在想像中治疗)
中医知识博大精深,我本身的知识体系还比较粗浅,还需要更加努力去学习知识,并将所学所悟多多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勤临证,多总结,循序渐进,去粗取精,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在临床中融会贯通,逐步扎实掌握经典理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证水平,提升临床疗效。
【中醫思維】堂堂一個化學家教授,被人家治得死去活來,61歲自學中醫救己救人
【中醫思維】喝中藥腹瀉要停藥嗎?中醫治療,不可不知道排病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