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天是5月5日,值太陽到達黃經45°,是交立夏,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夏,四月節。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乃謂在天文學上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是夏天的開始,而萬物至此都開始長大。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說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蛄在田間的鳴叫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呈現出一派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養生重點
立夏為孟夏之始,按四季的五行屬性,夏屬火,與心相應。此后天氣將日趨炎熱,萬物瘋長,而人體心臟的陽氣亦漸加旺盛。故養生應著眼於一個“長”字,保護和維持蓬勃的生命力,而重在靜心養神,顧護好心陰心陽,以防突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另外,此時天氣悶熱,時有雷風暴雨,濕熱之氣日重,痱子、過敏性皮炎、汗斑、濕疹、急慢性胃腸炎、痢疾等病症都易發病或加重,故需加強預防。
▌二十四節氣養生歌
立夏溫濕著升高,螻鳴蚓出百鳥叫。高溫防風護心腑,避暑養陽脾胃調。心旺腎衰巧養腎,勤洗多飲精神好。膳食清淡富營養,事事有度健康保。
▌起居養生
穿著
初夏剛到,有的地方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許多人特別是對女性、慢性鼻炎、哮喘、關節炎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也儘量不用空調或適當調高溫度,不然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保護好關節、小腹、腰背和頸肩等要害部位。外出要隨帶雨具,防止淋雨而感冒。晴天外出和運動易於出汗,出汗後要及時換農,保持溫暖乾燥。此外,隨著氣溫回升,腳汗也開始逐漸增多。所以穿鞋應注意它的透氣性和吸濕性,還應注意到其式樣及尺寸大小。一般而言,應選擇鞋幫較深一些的式樣,尺寸大小應合適,松了穿著不便,容易疲勞,而且保暖性差,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過緊的鞋子會壓抑皮下毛細血管,影響正常的代謝功能。
居家
立夏後,晝長夜短,人們習慣晚睡早起,睡眠往往不足,再經過一上午的忙碌,體力和精力的消耗都比較大。因此中醫提倡夏季午睡,可以起到“加油站”作用,促進身體健康、減少疾患發生。一般來說,夏季午休以30分鐘至一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感到疲倦。醒來後不要匆匆起床、馬上投入工作或學習,因為此時大腦的供血量不足,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功能性紊亂,讓人感到頭昏腦脹,最好再躺10分鐘左右起床。此時南方各地降雨仍較多,空氣悶熱潮濕,食品甚至衣物都容易受潮霉變,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更易隨之生長繁殖,為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要注意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若必要時可使用除濕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從而達到抑菌防病的效果。
運動
立夏之後氣溫回升,人們活動量普遍增多,大多數人也會趁這個時候開展戶外運動,但此季節其實不宜汗出過多,因為按中醫理論,“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多易傷心之陰陽。加之夏天溫度高,體表的血量分佈多,過汗容易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老年人及體弱者出現血心腦缺血的症狀。縱是青壯年,若大汗淋漓體能消耗也很大,身體往往比較虛弱,因此運動不要過量,否則可能導致抵抗力下降。因此體質虛弱者及老年人應以輕鬆運動方式為主,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時做運動,如太極拳、健身操、慢跑、散步、瑜伽等。如出汗過多,要適當喝一點淡鹽水。需要注意的是,該出汗時則要出汗,不能閉汗,如運動剛結束時,人體仍處於代謝旺盛、皮膚血管擴張的狀態,不能立即洗澡,因為皮膚受到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會使身體散熱困難、體溫升高。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運動後適當飲水、休息,過一會兒再用溫水洗澡,切忌用涼水。出汗后亦不宜長時間在房間裡吹低溫空調。
▌情志養生
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故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應該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閒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盡量保持精神寧靜。
▌飲食養生
立夏過後,溫度逐漸攀升,人們就會易覺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此時宜採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原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過食生冷、冰鎮之品,否則容易刺激腸胃,導致消化功能失調。
此外,可根據個人體質需要採用以下食療:
1、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炒薏米3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製作】先將赤小豆用溫水浸泡2-3小時,然後撈出放人沙鍋內,入薏米,加水500毫升左右,以武火煮至赤小豆爛開,再放入粳米,改以文火慢慢熬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利尿消腫。
【宜忌】適用肥胖症、水腫、腹水、腳氣病浮腫、大便稀薄、小便不利而證屬脾虛濕盛者,陰虛火旺、腎陽衰微者慎用。
2、山楂麥芽飲
【原料】山楂15克,生麥芽30克,太子參15克,竹葉芯10克。
【製作】將山楂、麥芽、太子參、淡竹葉洗淨,用水煮沸,浸泡15分鐘即成,代茶飲,隨意飲用。
【功效】益氣清心、健脾消滯。
【宜忌】適用於脾虛食滯兼夾心火而見腹脹食少、體胖、血脂偏高、失眠頭昏者;腎精虧虛、陽氣不足者不宜。
3、益氣養心粥
【原料】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蓮子(連心)30克,粳米200克。
【製作】將太子參、山藥、蓮子、粳米洗淨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同煮至米爛粥成,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清心養陰。
【宜忌】適用于心脾氣陰兩虛而見神倦乏力、夜寐不實、頭昏腦脹甚而心悸盜汗者;痰火壅盛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