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 王英武(主任醫師、教授) 李樹根醫師
發布日期:2015-10-06 瀏覽次數:
中醫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疑難症狀的探討及臨床經驗
由於慢性乙型肝炎是個非常複雜的疾病,加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機體免疫功能失調,在治療中可發生“混合感染”,如乙肝+丙肝,乙肝+丁肝,乙肝+甲肝等,或乙肝合病脂肪肝,有時又因濫用藥,飲酒等,使得病情複雜,治療困難,導致許多乙肝患者無所適從,通過臨床觀察,筆者體會到,治療乙型肝炎,特別是那些病程久,肝功能損害明顯,體質狀況差的患者,結合西醫的抗病毒,調節免疫功能,支持、保肝等方法對於深入研究和開發治療乙型肝炎的前景才是樂觀的。
(一)關於扶正祛邪
內經學說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中醫的扶正祛邪法廣泛的運用于多種慢性疾病,對於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尤其如此。根據臨床觀察慢性乙型肝炎IgG增高最為常見,IgA、IgM亦出現異常高值,表現為體液免疫亢進,細胞免疫受到抑制,補體功能低下等較有規律的免疫變化,此類患者常伴有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正虛的症候更為顯著。因此,時刻注意扶正固本祛邪結合、兼症加減用藥治療,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朮以助陽補氣,以滋養肝腎之陰,陽虛者佳黃芪、升麻、柴胡、附子、肉桂、山藥、山茱萸等以溫補脾腎,氣陰兩虛者加五味子、當歸、白芍、熟地、山藥、大棗等以氣陰兩補。
(二)關於見肝實脾
《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經臨床觀察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有“起病在肝,寄病于脾”之脾虛的共同表現,如納差、肢軟乏力,腹脹面色灰黃、舌淡苔白,舌體胖嫩,脈沉細等。根據“脾為後天之本”的主導思想,我們通常以四君子湯加黃芪益氣升陽,健脾和胃,結合臨床患者的兼證再加減用藥療效較為滿意。治療后HBsAg轉陰者占大多數,即使兼有濕熱未盡者在辯證施治中未應用清利濕熱方藥,其它症候也相繼消失。由於脾虛證候和兼證,以及免疫反應,肝功能、生化指標等的異常改變均得到糾正,這對阻斷慢性乙肝演變成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有重要意義。
(三)關於肝脾腫大、疼痛
肝脾腫大疼痛是慢性乙肝突出的症狀之一,它標誌著肝臟受損程度較重而未能恢復,患者常因此而發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懼心理,故迅速而有效的控制、解決肝脾腫大疼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其立法用藥首先辨別“血脈瘀滯”和“肝陰耗損”兩種情況,血脈瘀滯者其刺痛明顯或抽掣作痛,拒按,舌質常出血紫暗或者有瘀點,在選用方藥中選加或加重鬱金、五靈脂、紅花、桃仁、乳香、沒藥、半枝蓮、蒲公英、重樓等藥量以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屬於肝陰耗損,由體弱用強而形成肝脾腫大而疼痛者,疼痛明顯拒按,常伴頭暈,倦怠乏力,失眠、心煩、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在應用方藥中應選加或加重白芍、赤芍、生地、當歸、川楝子、枸杞子、牡丹皮、柏子仁等藥物。如肝脾腫大疼痛日久不愈即屬於瘀血積滯,選用醋制鱉甲、三棱、莪朮、木賊草、貫眾、半枝蓮等以活血化瘀消腫解毒,屬於陰虛動火,火煉津液成痰,痰瘀蘊結停滯而腫大者,其特點是脅下悶痛身乏、口膩、口乾、口苦應選加海藻、生牡蠣、木瓜、鬱金、薏苡仁瓜蔞皮等以化痰通絡止痛。
(四)關於降酶
根據資料報導五味子有降酶作用,筆者認為運用五味子降酶不能千篇一律,在乙肝恢復期其他症狀不明顯或偏於肝陰不足,肝陰暗耗者用五味子蜜丸滋養肝腎達到降酶作用;而伴有濕熱蘊結導致轉氨酶升高者應選入苦參、連翹、白茅根、牡丹皮、敗醬草、半枝蓮、大青葉、紫草等清肝解毒降酶作用尤佳。
(五)關於黃疸
根據臨床觀察,乙型肝炎患者出現黃疸的不在少數。《張氏醫通》指出“諸黃雖多濕熱,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筆者認為,乙肝的黃疸,大多以瘀血阻滯,郁遏肝膽而發為黃疸,此事黃疸多兼脅肋脹痛如刺或見嘔血、便血、肌膚出現瘀斑、舌質紅絳、苔黃而燥,治療時應加入茵陳、犀角、黃連、生地、牡丹皮、玄參等活血化瘀,涼營解毒之品。
(六)關於煎藥、服藥、藥量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的恢復需要有一個過程,服藥時間較長,因此要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就需注意掌控藥量,病退藥減,以免加重肝臟負擔,不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和藥物的吸收,煎藥應小火箭好,藥液宜少不宜多。服藥以口乾慾飲,患者精神狀態較好時為宜,此時正應和了肝為剛臟,喜調達舒暢,惡抑鬱的特性,有利於藥物的吸收。時間證明,科學的煎藥、服藥和增減藥量,有助於治療本病的效果。
【肝硬化病例】
袁某某 男 47歲
初診時間:2015年6月16日
主訴:反復乏力、食慾不振、右上腹不適6年余。
現病史: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乏力,食慾不佳,厭油感,右上腹隱痛不適,程度輕,勞累、熬夜時易加重,當時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住院治療,入院查乙肝兩對半半提示:乙肝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肝功能:谷草轉氨酶123U/L,谷丙轉氨酶140U/L,總膽紅素56.84umol/L,直接膽紅素19.56umol/L;HBV-DNA:1.85ecopies/ml。B超提示:肝實質均勻增粗,右肝小臨界,肝內未見明顯佔位病變;肝靜脈變細;肝門部多發腫大淋巴結;慢性膽囊炎聲像;脾明顯增大;胰腺、雙腎、輸尿管、膀胱未見異常。上腹部CT提示:脾大、小副脾。經抗病毒、保肝、降酶、利膽、提高機體免疫力等治療,轉氨酶正常,病情稍好轉出院。患者今年來乏力、食慾不振,右上腹不適再次發作,患者要求中醫治療,遂于2015年4月27日就診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查上腹部MR提示:肝硬化,脾中度腫大,門脈高壓,食管下段、胃底輕度靜脈曲張,少量腹水。當時予中藥治療,同時予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效果欠佳。于朋友介紹,遂就診于本門診部,刻下:面色黧黑,無光澤,食慾不振,有厭油感,神疲乏力,右脅下隱痛不適,小便深黃,大便先干后溏,睡眠不實,入睡困難,多夢。
舌脈:舌紫暗苔薄白,脈弦緊
診斷:積聚
證型:肝氣鬱結,瘀血阻絡
治則:疏肝解鬱,祛瘀通絡
處方:
柴胡12 香附12 白芍15 枳殼12
陳皮12 川芎12 赤芍15 梔子12
茵陳30 蒲公英20 丹參15 三棱12
莪朮12 青皮12 烏藥12 土鱉蟲10
蒲黃10 五靈脂10 牡丹皮12 厚樸12
炙甘草10
十付,五碗水煎取兩碗,早晚飯后服。囑患者清淡飲食,忌食辛辣、煎炸、油膩等食物。
二診時間:2015年6月25日
服上方后,食慾較前好轉,疲倦乏力較前改善,小便深黃變淺,右脅下仍時有隱痛不適,睡眠較前好轉,仍多夢。
舌脈:舌紫暗苔薄白,脈弦緊
證型:肝氣鬱結,瘀血阻絡
治則:疏肝解鬱,祛瘀通絡
處方:
柴胡12 香附12 白芍15 枳殼12
陳皮12 川芎12 赤芍15 梔子12
茵陳30 蒲公英20 丹參15 三棱12
莪朮12 青皮12 烏藥12 土鱉蟲10
蒲黃10 五靈脂10 牡丹皮12 厚樸12
白花蛇舌草15 半邊蓮15
十五付,五碗水煎取兩碗,早晚飯后服。
三診時間:2015年7月16日
服上方後,患者精神體力較前明顯改善,面色較前紅潤,右脅下無明顯隱痛,食慾可,小便淡黃,大便溏,3-4次/日,入睡較前改善,睡眠品質提高。
舌脈:舌紅苔薄白,脈弦滑
證型:肝氣鬱結,瘀血阻絡
治則:疏肝解鬱,祛瘀通絡
處方:
柴胡12 香附12 白芍15 枳殼12
陳皮12 川芎12 赤芍15 梔子12
茵陳30 蒲公英20 丹參15 三棱12
莪朮12 青皮12 烏藥12 土鱉蟲10
蒲黃10 五靈脂10 牡丹皮12 厚樸12
白花蛇舌草15半邊蓮15 車前子12 茯苓15
白朮15 澤瀉12 桂枝10
十付,五碗水煎取兩碗,早晚飯后服。
四診時間:2015年7月25日
服上方,患者精神體力佳,食慾佳,睡眠可,面色紅潤,脅下無明顯不適,小便淡黃,大便偏溏,日一行。
舌脈:舌紅苔薄白,脈弦滑
證型:肝氣鬱結,瘀血阻絡
治則:疏肝解鬱,祛瘀通絡
處方:
柴胡12 香附12 白芍15 枳殼12
陳皮12 川芎12 赤芍15 梔子12
茵陳30 蒲公英20 丹參15 三棱12
莪朮12 青皮12 烏藥12 土鱉蟲10
蒲黃10 五靈脂10 牡丹皮12 厚樸12
白花蛇舌草15半邊蓮15 車前子12 茯苓15
白朮15 重樓15
二十付,五碗水煎取兩碗,早晚飯后服。
2015年7月20日于東莞市人民醫院查HBV-DNA:<5.0E+02,病毒指数检查正常。7月23日患者于東莞市人民醫院複查腹部B超提示:脾大;脾靜脈增寬;肝、膽、胰未見明顯異常。根據B超結果患者已無肝硬化表現。服20付藥后,患者2015年8月24日于東莞市人民醫院查肝功能提示:谷草轉氨酶36.6U/L,谷丙轉氨酶45.6U/L,總膽紅素43umol/L,直接膽紅素13.2umol/L,間接膽紅素29.8umol/L。
按語:本病屬祖國醫學“積聚”範疇,《難經•五十五難》謂“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根據《難經》論述,本病屬“積”,為陰病,屬難治,積聚的發生,為患者外感邪毒,日久不去,加之情緒不暢,氣鬱于內,聚而不散,而成聚證,氣滯日久,血運不暢,瘀血內阻,脈絡受阻,久而成積,故導致本病的發生,再結合患者四診資料,判定證屬“肝鬱氣質,瘀血內阻”,以疏肝解鬱,祛瘀通絡為治則,同時注重軟堅散結,最後患者肝硬化能于1月余而痊愈,收效令人滿意。
2008年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出院記錄
2015年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腹部MR報告
2015年 東莞市人民醫院腹部彩超
2015年 東莞市人民醫院乙肝HBV-DNA檢測
2015年 東莞市人民醫院肝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