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日秋分,值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曆書言:“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意謂“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養生重點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都會降到了22℃以下,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團,已經具有一定的勢力。即使是南方,早晚溫差變化亦已較大,這一時段秋燥也開始從“溫燥”轉為“涼燥”。秋天收斂的氣象將愈來愈濃。因此,養生的重點轉為“養收”——即保養內收的陽氣,預防涼燥外邪的侵襲,以免感冒或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統病症。
二十四節氣養生歌
晝夜平分秋季到,候鳥從北往南跑。蟄蟲坯戶雷收聲,陰平陽秘神志保。除憂覓樂精神爽,運動走路再登高。不同人體不同質,膳食運動巧選調。
起居養生
1、應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云:“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分后秋意日濃,早睡覺是為了順應秋天肅降收斂之氣,收藏身體陽氣;早起是為了升發陽氣,勿令陽氣過於抑鬱而加重悲秋傷感,以調和人體陰陽。
2、勿忘穿秋衣
秋分時節,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陽氣向內收斂,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這時細菌病毒極易入侵,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預防感冒。
3、運動要適量
秋高氣爽,也是鍛煉的好季節。但由於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太極拳、慢跑、快步走等。若能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等則更可益肺潤燥。
4、情緒宜樂觀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有些人會因為環境而產生憂鬱的傷感情緒。如果不能調適好心情,會導致體內有益激素分泌紊亂,內臟功能失調,引發疾病產生。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因此秋季建議外出秋游、登高,可令人心曠神怡,保持心情舒暢。
飲食養生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分后更是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辣之品,少喝酒,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根據各人體質可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此外,可根據個人體質需要採用以下食療:
1、蘿蔔杏仁煮牛肺
【原料】蘿蔔500克,苦杏仁15克,牛肺250克。
【做法】蘿蔔切塊,杏仁去皮尖。牛肺用開水燙過,再以薑汁、料酒旺火炒透。瓦鍋內加水適量,放入牛肺、蘿蔔、杏仁,煮烹即成。
【功效】補肺、清肺、降氣、除痰。
2、黃精粥
【原料】黃精15~30克(或鮮黃精30~6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做法】黃精切片,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後加白糖適量即可食用。
【功效】滋陰潤肺、平咳去痰。
【禁忌】脾虛有濕、咳嗽痰多而稀白者不可食用
3、百合枸杞烏雞湯
【原料】百合50克,枸杞子30克,大棗5枚,烏雞3~5兩,食鹽適量。
【做法】烏雞剁小塊,枸杞、百合洗淨,大棗去核洗淨,上4味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放適量食鹽,小火熬煮至烏雞爛熟即可。
【功效】潤肺養肝、滋陰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