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某,女,84歲。
初診日期:2014/08/15
主訴:雙下肢無力、不能行走20日。
現病史:患者于2014年7月26日下午突然出現眩暈,繼則跌撲在地,意識不清,周身出冷汗,家屬呼叫120后送往醫院急診科,診為 “腦出血”、 “高血壓病”,予降壓、降顱壓、促醒、營養神經等對症治療,住院期間曾合併肺部感染而行吸痰、抗感染等,后症狀好轉出院,但一直覺雙下肢無力,不能行走。刻下:雙下肢萎軟無力、不能行走,精神差,面黃,乏力,時咳,有痰,納寐差,大便5日一行,乾結難解,小便時有失禁。舌紅苔薄,脈弦緩、尺弱。
診斷:痿證(脾腎兩虛,兼夾痰濕)
選穴:血海(雙) 足三里(雙) 三陰交(雙) 太溪(雙) 太沖(雙) 神闕(灸)
操作:進針得氣后,血海、太沖行瀉法,足三里、太溪、三陰交行補法并加艾灸,神闕只灸不針。
治療完畢后使兩位家屬扶持病人,當下已能邁步,但仍無半點力氣。更予疏方配合中藥內服,大法以健脾化濕、化痰止咳、補腎潤腸為主。
以上治療每日一次,連續6日后暫停2天。
二診日期:2014/08/24
現病史:患者雙腿較軟,但可在一人幫扶下步行出房間,精神轉佳,納食好轉,咳少無痰,大便得通,3日一行,小便已無失禁。舌紅苔薄,脈弦緩、尺弱。
診斷:痿證(脾腎兩虛)
選穴:同前。
操作:同前。
同時配合內服中藥,以健脾補腎為主。
針灸治療每日一次,連續6日,患者精神佳,可在一人牽手或自行駐拐杖在屋內行走兩圈。
三診日期:2014/08/31
現病史:患者雙腿稍軟,須有人牽手或駐拐杖才能在屋內行走,精神尚佳,納寐可,偶干咳,無痰,大便2~3日一行,小便調。舌紅苔薄,脈弦緩、尺較前有力。
診斷:痿證(脾腎兩虛)
選穴:魚際(雙) 足三里(雙) 三陰交(雙) 太溪(雙) 太沖(雙) 神闕(灸)。
操作:進針得氣后,太沖行瀉法,足三里、太溪、三陰交行補法并加艾灸,神闕只灸不針。
同時配合內服中藥,仍以健脾補腎為主。
針灸治療每日一次,連續6日,患者精神愉悅,未見乾咳,納寐均可,已無需拐杖,可每日獨自在屋內外慢行兩趟。患者覺得已經無須針灸,經與家屬商量后,繼予一周的中藥調理收功。
按:中風後遺症多表現為半身不遂,似該例患者僅見雙下肢萎軟無力較為少見。患者以雙下肢萎軟無力為主症,故屬中醫“痿證”的範疇。雖見面黃、納差、大便乾結等陽明病變,《黃帝內經》亦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訓,但其小便失禁,尺脈明顯偏弱,又是高年女性,故更有腎元不足之本虛一面。此時最忌單以承氣類猛攻直瀉,只宜健脾補腎緩緩圖之。所以穴選足三里、太溪、三陰交針灸並用,溫調三陰(肝脾腎),散寒利濕,更取神闕重用艾灸,以溫壯命火、回陽固本,同時可促進氣機運轉和胃腸蠕動,并取血海、太沖瀉之,以通脈降逆,調和陰陽。因證治合拍,療效卓著。至三診時患者仍見乾咳,遂去血海,改取魚際與三陰交配合達到瀉熱潤肺之功,諸證見愈。
梁萬雨醫師 136 5010 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