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選秀節目的心理
發布日期:2014-11-09 瀏覽次數:
選秀節目來臨,本文試圖從心理學的視角嘗試分析以下問題:
1.為什麼電視主辦方會舉行電視選秀節目?他們有何心理?
2.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參與其中?他們的內心動機是怎樣的?
3.為什麼有這樣多的人喜歡收看這類選秀節目?人們從中得到什麼?
4.這類電視選秀節目對受眾有何影響?
每一個電視選秀節目在節目過程中都會運用各種手段來提高選手的曝光率,進而增高其節目收視率。
“緋聞”和煽情是電視選秀節目主辦方慣用的心理戰術。用心理學的理論可以這樣說:“緋聞”的撲天蓋地就如行為主義的“強化說”一樣,不斷的給你呈現選手的報導這一刺激,讓你在無意識之中有些印象,接受了這個刺激,在一定的情景下,作出投票和收看的反應。“煽情”,也就是賺夠觀眾的淚水,同時也要你的同情心發現,去投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同情弱勢群體的心理。
究竟主辦方用什麼心理戰術來抓住人們的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看:
(一)勸導方法的運用。第一,流瀉式的勸導,在主辦方舉行的選秀節目中,時不時的廣告裡就會插播他們選手的廣告及投票方式,以此來勸說觀眾參與。第二,衝擊式勸導,在選手面臨PK時,主辦方就會運用墒情心理戰術介紹選手,再而進一段廣告,讓觀眾像高壓水龍頭的水沖出一樣來給自己喜愛的選手投票。第三,浸潤式勸導,它的特點是作用緩和而持久,不易形成表面的對抗。在潛移默化中對觀眾的心理產生影響。主辦方會把選秀節目與一些公益活動聯繫在一起,並專門製作一檔節目來推行,在網上開博、貼吧宣傳。他的支持者也會上街為其拉票。還有電視廣告、報紙、雜誌等宣傳方式。
(二)暗示方法的運用。民間有一個“孔子訪老子”的寓言,說孔子拜訪老子,問老子身體如何。老子先問孔子“我牙齒如何”、又問“我舌頭如何”,孔子答“牙齒都掉了”、“舌頭很好”,說完孔子馬上告辭。孔子的學生不解,孔子告訴學生:“老子已經給我上了一課,他告訴我柔弱勝過剛強”。在這個寓言中,孔子從老子那裡獲得了暗示,也獲得了啟迪。同樣,選秀節目的主辦方也知曉“柔弱勝過剛強”這一招。在比賽中,運用如上文介紹的“煽情”這一暗示心理,讓觀眾來投票。主辦方會在其開的網路上公佈選手的得票數,這也就是暗示喜愛選手的觀眾給選手投票,否則他的票數低而被PK下去就怪不了誰了。
(三)感染方法的運用。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間接感染,主辦方為了提高收視率、投票率就會經常請選手上一些網站上聊天,說一些自己的經歷和觀眾共鳴,報紙、雜誌等傳播媒介也會有專欄來挖選手的新聞。第二,直接感染,主辦方舉辦現場拉票會,通過和場下觀眾的互動遊戲來增加彼此的感情,也可通過讓來現場觀看比賽的觀眾在選手PK時現場進行短信投票。
(四)誘引方法的運用。選秀節目主辦方提供一個選秀平臺,也就相當於給選手一個“明星夢”的刺激,很多懷著夢想的青年們看到這個機會,考慮了一下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等等因素,就有這個來實現“明星夢”的內驅力,隨著就義無反顧地開始採取行動,先找老師培訓,進而排著長隊來了。這就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主辦方的誘引了。
二、選手的心理
每個人從事一些活動都懷著不同的心理,那麼選秀節目的選手們有何心理呢?
(一)群體心理
也許“參與到一群人中去”本身就是他們參與節目的合理解釋與內在動因。當看到這些互為競爭關係的參與者們在節目的進程中逐漸建立友誼,每每有人被判出局時,參與者們總會抱頭痛哭----參與者們似乎的確在整個節目的參與過程中建立起一種聯繫,選手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
(二)交往心理
選手們在節目中有認同、歸屬、整體和排外意識。交往心理學家坎托在其著名的“情境中的人格動力學”中提出:人們做什麼或試圖作什麼,和誰一起做,能夠重新定義他們是誰或他們將成為誰。從這個意義上反觀平民化傳播中參與者的“參與動因”,我們會發現,“與誰在一起,和誰一起做”似乎本身就構成了他們參與行動的支點。
(三)成名心理
高心理預期與高價值回報增加了參與的熱情。電視選秀節目人人都可以參與,且成名的價值高,這樣選手潛意識中會認為通過參與實現“明星夢”可能性大,選手就會排著一整天的隊報名參賽。
三、選秀觀眾的心理
每一檔電視節目的觀眾都有其收看的目的,有的純粹是為了娛樂、消遣時光;有的是為了從中收穫一些知識;有的是興趣所向等等。
按照佛洛德的驅力理論,人所有本能的目標都是降低自身的緊張感,人的本性遵循“唯樂原則”,意即渴望“享受與放鬆”是人們行為的內在驅力。人們都具有“生本能”與“死本能”(攻擊本能)。人們在這兩種本能的驅使下,去釋放緊張、尋找快樂。人們可以從追求快樂本身獲得愉快,比如說“審美體驗”帶來的愉悅感;與此同時,也可以從攻擊驅力上獲得愉快----包括看鬼片、暴力片、作譏諷性對罵等不同活動都能使人們感到愉快與緊張的消除。我們看到了選秀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指指點點的興奮表現;我們看到了網路上噴薄而出的謾駡口水,從而可以想到人們在謾駡之後心理的痛快;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現場觀眾在投票選擇選手去留時的痛快……這些都是當人們面對壓力時,通過啟動自身防禦機制——包括否認機制與投射機制來消除眼前的緊張狀態的一種做法。
四、對受眾造成的心理影響
雖然有人主張“存在即合理”,但是合理中也會有問題的。選秀節目對青少年及其他年齡段的觀眾產生一定的影響,如:
1. 盲目追星;
2. 影響觀眾的價值觀取向;
3. 幻想自己也會象選手一樣某一天成名,從而無心學習、工作;
4. 促進受眾娛樂消費,促生僥倖心理;
5. 低齡化傾向,不利於未成年人的成長以增生他們的攀比心理。
選秀節目的觀眾和參與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這個年齡階段是兒童向成人過度的特殊成長階段,有著獨特的心理活動方式和內容。其認知、情緒、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在發生著特殊的變化,並由此出現特殊心理行為反應。這些心理行為既同時存在於青少年個體,又有群體的共同性。比如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感覺更加敏感,缺乏判斷力和理性的思考卻又有執著的熱情,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探索,對未來世界的美好嚮往並渴望成功,行為的個性化對集體的歸屬感,有強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的事物等。這些構成了現時期的青少年內心的世界的複合心理狀態。
電視選秀節目正是迎合了當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徵而具有了非凡的魅力。他的“主宰舞臺,肯定自我,價值體驗”等節目的思想與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價值肯定,對新事物的追求,對成人社會的嚮往,盲目的從眾性”等心理特點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這些心理特點正是真人秀走紅的直接原因。
五、結束
特定的社會環境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心理,因此對這特定的社會環境充分的分析才能把握住特定的社會心理。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電視選秀節目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符合國家精神文化建設的需求,讓選秀節目與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題相符,使它更加深入人們的生活。
轉載自“奮鬥”QQ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