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路阻隔的親情(曾奇峰)
發布日期:2014-11-08 瀏覽次數:
導讀: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問題。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孩子所處關係的問題。作為心理醫生,我們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解決好孩子周圍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關係。不同意給孩子們戴上“網路成癮綜合征”的帽子。畢竟這一診斷不是真正的病因學診斷,而是現象學診斷,所以不科學;再說,孩子們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給予任何疾病診斷都會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們的成長受阻。
2005年8月,我去北方的某省會城市給當地的心理諮詢師講課。三天的講課時間裡,有一個下午安排現場訪談,也就是說,讓我當著幾十名學員的面,跟諮詢者交談。選擇案例時,一名諮詢師告訴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組曾對市里的中學生“網路成癮綜合征”進行調查,發現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網路成癮綜合征”特徵的多達18%,而且她手頭上就有這樣的案例。這名諮詢師問我能不能就這樣的案例現場訪談,我回答說當然可以。
在訪談之前,我向學員們陳述了自己對“網路成癮綜合征”的兩點看法。
第一,不同意給孩子們戴上“網路成癮綜合征”的帽子。畢竟這一診斷不是真正的病因學診斷,而是現象學診斷,所以不科學;再說,孩子們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給予任何疾病診斷都會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們的成長受阻。還有,如果告訴孩子“你患上了‘網路成癮綜合征’”,那就像告訴抽煙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癮綜合征’”一樣,並沒有實際幫助。我還警告說,下個“時髦診斷”有可能是心理諮詢師的自戀表現,不可不慎。學員們都笑了。有學員問:“如果家長問孩子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回答?”我說:“那就告訴家長,孩子沒什麼問題,還是好孩子,只是上網多了點兒,你們不讓孩子上網,才把問題弄大了。”學員們又是一陣哄笑。我嚴肅地說:“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我們可要耐心細緻呀!”
第二,大家都是學心理學的,請大家一定記住,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係問題,因為內心世界是所處關係的反映。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孩子所處關係的問題。作為心理醫生,我們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解決好孩子周圍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關係。
下午,管先生一家三口如約而至,我和他們一起坐在講臺上,每人拿一個話筒,開始了訪談。
我先作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問管先生一家:“我能為你們做些什麼呢?”
沉默了一會兒後,管先生說:“我的兒子威威從上個寒假結束,就幾乎沒去上學,成天呆在家裡或者到網吧上網,我和他媽媽怎麼說都沒用。威威已經上高二了,再這樣下去,估計連專科學校都考不上。我和他媽媽都很著急。威威將來怎麼辦呀?”
管太太補充說:“威威越來越不服管,以前還聽一點我們的話,現在我們還沒跟他說完一句話,他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我和他爭論起來,他竟一掌把我推倒在地。”說著忍不住擦眼淚。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威威看了我一眼,顯得有點緊張,一句話也沒說。
我問管先生夫婦:“在這種情況下,你們覺得一家三口誰最痛苦?”管太太脫口而出:“當然是做父母的。”過了幾秒鐘,管先生說:“我以前沒想過這問題,總覺得兒子不聽話、不懂事、不懂得為自己的前途著想,現在仔細想想,倒覺得兒子也很不容易。威威曾幾次下決心戒掉網癮,好好地去上學,但就是堅持不下去。看得出來,他挺矛盾的。他應該比我和他媽媽更痛苦。”說完,他憐惜地看了看兒子。威威有點坐立不安了,似乎被一些什麼東西打動。管太太一臉驚奇地看著丈夫,似乎在猜測他這樣說的真實含義。
我問威威:“你每天上網幾小時?”威威答:“除了睡覺,基本都在網上玩遊戲或聊天。”“網路能給你帶來什麼呢?”“可以讓我聽不見爸媽的嘮叨。”“他們怎麼嘮叨了?”“他們成天在我耳邊說學習怎麼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學,還讓和我一起去網吧的同學不跟我玩,弄得我一點面子都沒有。有時候,我真想自殺。”威威越說越激動。管先生夫婦卻毫無表情,大約這樣的抱怨他們聽得太多了。
我想緩和一下氣氛,轉而問學員們:“你們說說,威威為什麼會那麼長時間上網?”一個學員站起來說:“因為被父母管得太多了,到了網上,他可以找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另一個學員說:“因為學習領域是父母和老師的地盤,而網路是自己的地盤,他在自己的地盤上呆,肯定覺得舒服。”有個學員說得更嚴重:“是父母把他推向網路的。”……眼看著訪談漸漸變成批鬥會,我及時叫停,對管先生夫婦說:“台下的心理諮詢師說了自己的看法。你們覺得對的,可以聽;覺得不對的,可以不聽。我認為你們是很負責任的父母,你們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
我又問威威:“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管你,不對你嘮叨,你心裡不煩,就不那麼需要上網?”威威毫不猶豫地回答:“那肯定。”管太太馬上反駁:“算了吧!有一個月我們沒怎麼管你,你還不是成天在網上?”威威辯解:“那段時間,我也看書了!再說,你們雖然沒說什麼,但臉色比任何時候都難看!”管太太又忍不住哭了,一邊哭一邊說:“我早就不打算要你這個兒子了,權當沒生過你,沒你這不爭氣的兒子……”
等管太太的哭聲稍停,我問:“假如殺人放火偷盜是最壞的,壞到了10分,那你覺得威威現在壞到幾分?”管太太擦擦眼淚,似乎不想回答,直到我再追問,她才說:“兩三分吧。”我笑了:“才壞到兩三分,你就打算不要他?”
接下來,我在螢幕上投放了這樣的一張幻燈片:
父母與孩子互動可能導致的結果(針對孩子過度上網)
A.父母與孩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不上或者少上網。
B.父母與孩子關係好,孩子上學、也上網。
C.父母與孩子關係好,孩子不上學、只上網。
D.父母與孩子關係不好,孩子不上學、不回家、上網、亂交友。
E.父母與孩子關係惡化,逐漸導致極端惡果,如男孩子離家出走、搶劫、殺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嚴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殺。
我對管先生夫婦說:“我做心理諮詢已經20年了,以上的各種結果都見到過。你們到目前為止,都試圖達到A目標,或者最少是B目標,結果卻不滿意。這樣做的直接惡果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變壞,實際上可能導致E後果。心理醫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們承諾怎樣做可以讓孩子上清華北大。但是,心理醫生的絕招是,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壞的結果。在一般情況下,孩子不一定有什麼驚人成就,但可以過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開始努力學習,以後考上清華北大,但我們不把這作為目標。現在的問題是:你們願意有跟自己關係好的、健康的兒子,他將來有機會結婚生子,讓你們抱孫子、享受天倫之樂;還是願意讓兒子永遠從視野裡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這是很嚴肅的問題。管先生夫婦低頭沉思,威威也似乎有所觸動。
我問威威:“你是男子漢,願意選擇哪條路呢?”威威淚水奪眶而出:“父母如果不逼我、不煩我,我當然願意選擇最好的路。”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兒流出來。那一刻,魯迅的話在我耳邊響起:救救孩子!當然,管先生夫婦是一片好心,只是由於好些事情沒想清楚,才導致孩子用自己的前途與他們對抗。我的職業任務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現清楚的現實。
談到這裡,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承受著不少壓力。我宣佈休息20分鐘,讓大家消化一下。
休息完回到會場,我讓在座的心理諮詢師給管先生夫婦出主意,結果很快就有了一大堆主意,千奇百怪。歸納起來,大約有一正一反兩派觀點。
正方認為:威威還不懂得好好學習對自己有什麼意義,所以要反復對他說以後競爭很激烈,如果不上好的大學,將來連飯都沒得吃,以增加他的危機感,等等。
反方卻認為:如果17歲的男孩連這些道理都不懂,那就是傻瓜,隨便講啥道理都是沒用的;相信管先生夫婦已經把這些道理講了無數遍,結果是越講越沒用,所以還不如抓住一個核心——守住父母和孩子的親情,在任何情況下都營造友好的、理解的氣氛,即使威威每天24小時上網,但他還是兒子,要讓他享受“兒子的待遇”,不讓網路阻隔親情;親情第一,上不上網簡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聽著各種主意,管先生夫婦表情極為複雜,威威則表現得有些慌張。我估計他在想:如果父母這樣對我,我到底該怎麼辦?
三小時很快過去了,我對管先生一家的到來表示感謝。在他們一家三口離開後,我建議對管先生家進行追蹤諮詢,並提出了一些諮詢思路。
三個月後,學員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後來又給管先生家做了四次訪談。情況在朝好的方向發展:管先生夫婦一直努力改善與兒子的關係,把兒子上網看成次要事情,整個家庭溫情脈脈。半年後,她又打電話告訴我:“威威上學了。上學那天,他對父母說:‘你們對我這麼好,別說讓我上學,就是讓我跳火坑,我也願意。’管先生很幽默:‘兒子呀,不管是上學還是跳火坑,你都是我們的好兒子。現在想想,上個屁網算什麼,竟搞得差點兒把整個家毀了。’”
我聽了大笑,既為好學員,也為威威這個曾經很可憐、現在卻很強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