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易文化是一家以現代商業和科技為載體,策劃各種文化講座、活動、公益、學術研究、教育、傳媒(新聞、雜誌、圖書、電台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工藝品製作及銷售、中醫連鎖經營等,本著中正、誠信、公開、感恩的理念精神,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造福人類社會的機構。
曉易釋義
曉,明也。從日,堯聲。[1]
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2] 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3]
何為文化?
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佰多種。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4]
在這裡,曉易並不打算給“文化”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一次“中華曉易文化之旅”。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5]
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huà)。[10] 匕(huà),變也。從到人。 [11] 匕(bǐ),相與比敘也。从反人。[12]
另有兩說,一說認為“化”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13]
另一說認為[14]: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賁卦•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裏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絡,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裏,“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裏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15]
綜上所述,曉易認為“文化”是自然與人的變化產物,“文”就像一幅幅圖畫,“化”就像一幅一幅圖畫在流動,連接起來就像一部“自然與人的歷史電影”,從中華地域的視角看,就是一部“以文教化”的電影。
文化作為生命現象、社會現象、歷史現象,囊括自然與人類的一切內容。為了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根據人類活動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理論上的無限細分。一般來說,按照時間、空間、精神(陽)、物質(陰),以相似性、規律性、延續性等原則,可劃分為: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國家文化、民族文化、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語言文化、藝術文化、科學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等等。而所有的分類當中都會包含着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信息。
由此可見,文化本身是一個連續運動的整體,其立足點在于人,關鍵點在于運動變化。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6] 萬物皆相互依存,通過運動連接在一起,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文化是自然與人、靜與動、物質與精神、陰與陽的結合體,用西方哲學的語言可以說是“矛盾統一體”,用中華道易思想可以說是“一”。
通過分類來幫助理解各種文化關係,是為了建立更美好的生活。要理解好文化,關鍵在與看通變化、掌握變化、運用變化,而易學思想就是闡述變化之理的人類智慧結晶。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17]
曉易傳播文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企圖“悟一、悟道”的過程,一個希望與有緣人一起“悟一、悟道”的過程,一個“曉”“易”的過程。
“以一藥遍治眾病之謂道,以眾藥合治一病之謂醫。” [18] 曉易文化做的是“道”的部分,和樂中醫做的是“醫”的部分。
文化,浩瀚無邊,曉易無法全部傳播,只能隨緣盡力,由近及遠,主要以傳播中華文化中正能量的部分為主。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曉易定當“如履薄冰、求同存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新訂•卷七•日部》中華書局 臧克和 王平 校訂
『2』《說文解字新訂•卷九•易部》
『3』《新本鄭氏周易•鄭氏周易贊》清•惠棟 編
『4』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5』《周易•繫辭下》
『6』《說文解字新訂•卷十五》
『7』《說文解字新訂•卷九•文部》
『8』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2084
『9』http://baike.baidu.com/view/37796.htm#5
『10』《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huà部》
『11』《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huà部》
『12』《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bǐ部》
『13』http://dict.baidu.com/s?wd=化
『14』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540
『15』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16』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17』《周易•繫辭下》
『18』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
曉易釋義
曉,明也。從日,堯聲。[1]
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日月爲易,象陰陽也。[2] 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3]
何為文化?
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佰多種。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4]
在這裡,曉易並不打算給“文化”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一次“中華曉易文化之旅”。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5]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6] 文,錯畫也。象交文。[7]
[8] 還有人認為“文”字在甲骨文字裡繪畫得像一個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別放大了胸部,並在胸部畫了“心”,含義是“外界客體在心裏面的整體影像”。 [9]
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huà)。[10] 匕(huà),變也。從到人。 [11] 匕(bǐ),相與比敘也。从反人。[12]
另有兩說,一說認為“化”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13]
另一說認為[14]: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周易•賁卦•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裏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絡,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裏,“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裏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15]
綜上所述,曉易認為“文化”是自然與人的變化產物,“文”就像一幅幅圖畫,“化”就像一幅一幅圖畫在流動,連接起來就像一部“自然與人的歷史電影”,從中華地域的視角看,就是一部“以文教化”的電影。
文化作為生命現象、社會現象、歷史現象,囊括自然與人類的一切內容。為了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根據人類活動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理論上的無限細分。一般來說,按照時間、空間、精神(陽)、物質(陰),以相似性、規律性、延續性等原則,可劃分為: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國家文化、民族文化、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語言文化、藝術文化、科學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等等。而所有的分類當中都會包含着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信息。
由此可見,文化本身是一個連續運動的整體,其立足點在于人,關鍵點在于運動變化。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16] 萬物皆相互依存,通過運動連接在一起,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文化是自然與人、靜與動、物質與精神、陰與陽的結合體,用西方哲學的語言可以說是“矛盾統一體”,用中華道易思想可以說是“一”。
通過分類來幫助理解各種文化關係,是為了建立更美好的生活。要理解好文化,關鍵在與看通變化、掌握變化、運用變化,而易學思想就是闡述變化之理的人類智慧結晶。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17]
曉易傳播文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企圖“悟一、悟道”的過程,一個希望與有緣人一起“悟一、悟道”的過程,一個“曉”“易”的過程。
“以一藥遍治眾病之謂道,以眾藥合治一病之謂醫。” [18] 曉易文化做的是“道”的部分,和樂中醫做的是“醫”的部分。
文化,浩瀚無邊,曉易無法全部傳播,只能隨緣盡力,由近及遠,主要以傳播中華文化中正能量的部分為主。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曉易定當“如履薄冰、求同存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曉易撰與癸巳年仲、季夏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新訂•卷七•日部》中華書局 臧克和 王平 校訂
『2』《說文解字新訂•卷九•易部》
『3』《新本鄭氏周易•鄭氏周易贊》清•惠棟 編
『4』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5』《周易•繫辭下》
『6』《說文解字新訂•卷十五》
『7』《說文解字新訂•卷九•文部》
『8』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2084
『9』http://baike.baidu.com/view/37796.htm#5
『10』《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huà部》
『11』《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huà部》
『12』《說文解字新訂•卷八•匕bǐ部》
『13』http://dict.baidu.com/s?wd=化
『14』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540
『15』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16』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17』《周易•繫辭下》
『18』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卷四》